谈“人本化”的政治教学
—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着手
政治教研组:吴静
【摘要】政治学科是人文学科,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然而,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尤其是在考试仍然是当前社会甄别和选拔人才的决定性手段的现状下,部分师生的行为表现出功利主义倾向。教师忙的是如何让学生记住某一知识点,而忽视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普遍对政治课缺乏兴趣,背记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学生的知识、能力、觉悟三者无法统一,政治课难以发挥其德育功能。实现“人本化”的政治教学,需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着手。
【关键字】人文性 以人为本 情感 态度 价值观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政治课程人文性的集中体现。
政治课作为人文学科之一,是我国目前对中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而高中时期是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高中政治教学尤其需要从“功利性”向“人文性”转变。从政治教学的角度看,政治教学的主要功能在于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政治课不仅要传授理论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从教学目标看,教学目标系统在形式上,可分为显性目标和隐性目标;在内容上可分为认知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在性质上可分为技能性目标和人格性目标。人的行为习惯属于显性层次,而人的潜意识和深层价值观念包括人格品位等属于隐性层次,我们的教学不能仅停留在显性层次,还要同时注意到隐性层次。这样,从教学目标理论来看,学科教学都包含着多种目标,思想政治课教学也不例外,只有实现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的目标,才能实现教学的目标和任务,才能较好地完成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
政治教学不仅是为了传授知识,更重要的任务是对学生进行情操的陶冶、品德的磨砺、人格的提升。然而,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尤其是在考试仍然是当前社会甄别和选拔人才的决定性手段的现状下,部分师生的行为表现出功利主义倾向。一些政治教师为了考绩、评优和晋升的需要,平时只是为考试而教,只教《考试大纲》规定的知识点,认为只要学生考出好成绩便万事大吉,至于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等与考试无关的内容教它何用?体现在政治课堂上,教师讲条条、学生背条条、考试考条条的现象屡见不鲜。教师忙的是如何让学生记住某一知识点,而忽视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普遍对政治课缺乏兴趣,他们认为学习政治只是为了应付高考,因为政治在高考中好拿分,死记硬背一些知识要点就可以提高高考的总分,高中政治仅仅是跨入大学校门的垫脚石,这势必造成学生的知识、能力、觉悟三者无法统一,政治课难以发挥其应有的德育功能。如有一位学生刚在课堂上按老师要求熟记了“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的知识要点,下课后仍然参与家人的偷税、抗税行为,而把刚刚记住的知识点置于脑后,这正是人文缺失带来的后果。倘若高中政治教学过分追求功利性,必然会偏离其正常的价值取向,导致学生人文精神的长期缺失,培养出来的往往是大量德智分离、有能无德的“人才”,这将会给社会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将是政治教育的悲哀!
“人本化”教学理念强调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以尊重学生人格为基点,以师生之间的情感为纽带,以培养完善的人性、促进潜能的充分发展为主要特征,最终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持续发展。 “人本化”的教学理念注重从学生的生活世界出发,强调学生的尊严、价值及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强调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突出情感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重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潜能,主张教学要创设良好的人际关系和课堂气氛,以学生的“自我完善”为核心,把教学活动的重心引向学生自身的发展。
“人本化”教学理念与以往那种教师走在学生的后面,手里拿着一根无形的鞭子——分数,驱赶学生往前走的传统的“知识本位”的教学理念是截然不同的。它适应了新时期的教学需要,为新课程改革幼苗的成长提供了肥沃的土壤。特别是对处于人文与社会领域的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的实施起了根本保证作用。
作为一位政治教师,要立足教学改革的前沿,解放思想,更新教学观念,坚持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以人为本”的理念;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做到尊重学生的个性与自由、价值与尊严;重视学生的关注与需求、交流与合作,让他们体验到学习的幸福与快乐;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及社会责任意识,努力构建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人文性政治课堂,以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二、实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学,实现政治教学的“人本化”。
《课程标准》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课程目标,集中体现了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人文性。即坚持“以人为本”。 “教学内容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载体……要使教育达到人文素养的最高形态,必须在教学内容的 ‘内化’上下工夫,……这种 ‘内化’就是吃透教材,深入挖掘和领会教学内容本身蕴涵的丰富资源……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应着力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 实施情感教学,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以完善教学目标,增强教学效果。
情感与认知相互促进。认知是情感产生的基础,认知越丰富, 越深刻, 情感就越丰富、越深刻; 而在认知的基础上产生的情感又反过来推动和加深人的认知水平。所以,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 必须情理交融,以理激情。
教师要努力挖掘教材内容中的情感因素, 紧紧抓住教学内容与学生情感的结合点和切入点, 有重点地实施情感教育。比如,学习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可以结合辩证法的思想,一分为二地看待与评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树立爱国主义情感;明确我们国家具有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积极发挥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作用;可以结合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中所面临的一系列难题,以增强全球忧患意识,树立起维护我国乃至整个世界和平的坚定信念。比如,在讲授“中国共产党领导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就”这一知识点时,可以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变化,家乡的变化,在此基础上,可以以小见大,播放“改革开放30年”的录像,在党的领导下,祖国的巨大变化使学生深受感动,而后又启发学生畅谈自己所了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所取得的重大成就,谈‘神州五号’、‘神州六号’的成功发射,谈申奥成功,谈亲朋好友、左邻右舍和自己家庭变化以及党领导全国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说明祖国和人民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从而感受到这一成就离不开党的领导。这样,学生自己解决了这一问题,既丰富了课堂内容,又增强了学生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2、 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为培养相应的道德情感打下坚实的认识基础。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组织学生走出课堂, 进行实地参观、采访, 通过开展社会调研使学生认知社会现实, 把所学理论知识、社会现实、自我情感联系起来, 增强关心他人、关心社会、乐于奉献的道德情感。或者根据教育教学需要, 通过学生自己的 “现身说法”, 来进行自我教育, 如学生社会调查的汇报、热点问题的辩论等, 都会造成一种情境, 激发学生的情感。比如,在讲到“树立科学的消费观”时,可以要求每位同学当一星期的家庭总管,管理家庭经济开支,并作好记录;再根据自己的实践,给家里进行合理的消费设计。通过这一活动,使学生加深了对家庭消费的理解,对树立科学的消费观念及指导自己的消费行为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讲到责任和义务的有关知识时,可以在班里有意识地布置让每一个学生自主选择,担当起一份责任,如:值日、关门窗、扫地、收缴作业、出板报、组织文娱活动……等等。小到整理宿舍,大到搞好班级各项活动,尽量让每个学生都明确自己的任务和地位,知道自己在各种活动中的作用,鼓励和鞭策他们发挥积极性,努力做好分内的事情。从而增强他们的责任感、使命感。
3、 拓展教育点,关注延伸点,利用教材中丰富素材,对学生进行熏陶和激励,引导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高中学生的“三观”已开始形成,但很不稳定,极易受周围一些不良因素的影响,尤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的过程中,许多学生的观念和价值取向受到负面作用的冲击,他们普遍表现是“主观为自己,客观为他人”。人生价值观向“自我”倾斜,被“金钱”扭曲,出现重功利、讲实惠的趋向。有的同学不讲社会公德,行为粗野,谈吐庸俗,对参加集体活动、公益活动热情不高。做事缺乏坚强意志,顺利时高歌猛进,挫折时气馁消沉。所以,作为教学者,在平时的教学中应不失时机的对学生进行相关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在政治课教学中,可以有意识地运用这些具体形象的人格范例进行启发和诱导,通过对热点人物的讲述,尤其是对他们人格及其人格力量影响的分析说明,在学生面前树立一个个光辉的榜样。例如,学习文化生活《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中讲到“道德冲突,”可以运用热点图片“挟尸要价”,引发学生对反面事例思考。同时又播放“感动中国人物”,引入了搏击巨浪勇救人的魏青刚。魏青刚是一位再普通不过的农民,为了个陌生人,他在滔天巨浪中三进三出,危险面前,他没有犹豫。为什么他有那么大的勇气,难道他不怕死吗?因为这瞬间动作源自内心品质。鲜明对比,让学生明辨是非,感受英雄人物的人格魅力。
又比如,在哲学教学中讲到“矛盾普遍性原理”时,我利用“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矛盾,矛盾双方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和转化”,教育学生要学会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希望和困难、成功和失败、幸福和痛苦,人是在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之中才走向成熟、走向成功的,要坚信道路虽然是曲折的,但前途是光明的。从而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挫折和困难,提高耐挫能力,保持乐观开朗的心境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由此看来,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为基础的政治教学,既能够体现教师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又能增强政治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从而培养学生完善的个性和人格。既能直接落实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学目标,又能自然而实在地践行“人本化”教学理念。
【参考文献】:
[1]郭勇 用政治价值观指导政治教学设计[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1)
[2]范汝香 高中政治教学策略浅谈 《新课程》,2009,(01)
[3]何庆文,李琳. 人格教育的思考[J]. 当代教育论坛,2005,(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