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效率之我见
语文教研组:郭晓红
[摘要]: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效率:巧导入,激兴趣,促学生想学,创环境,积参与,使学生爱学,变被动为主动,让学生自觉学,重阅读感悟,让学生坚持学。
[关键词]:巧导入 激兴趣 想学 创环境 积参与 爱学 自觉学 坚持学。
在教学文言文的语文课堂上,我们常见的现象不外乎:教师从头到尾,逐字逐句地讲解,面面俱到;学生埋头苦干,一字不落的记录,生怕漏掉一个词语的解释,往往来不及思考。即是为“满堂灌”的课堂,最后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学习进程慢,学习效果差。
那么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怎样改变文言文教学的现状,从而提高文言文教学的效率呢?
一 巧导入,激兴趣,促学生想学。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导入新课的艺术是很关键的。导入时的新颖活泼,悬念的重重设置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授《荆轲刺秦王》一课时,我是这样设计课前导入的:公元前228年,秦王嬴政派秦国大将王翦攻打赵国,杀掉赵葱,最后攻克邯郸,俘虏赵王迁。王翦随机奉命率兵驻扎中山,准备向燕国进攻。燕国这时真是危如累卵啊!燕太子丹此时好像热锅上的蚂蚁,在这朝不保夕的危急时刻,他不得不派人采取行刺这种计策。于是历史上有名的刺客荆轲出现了,那么他是如何取得秦王的信任然后接近秦王去行刺的呢?最后行刺是否成功了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荆轲刺秦王》,共同去感受那惊心动魄的一刻!
这样的导入很好得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理,让学生特别想学这篇文言文。
二 创环境,积参与,使学生爱学。
良好的教与学的环境是学生大胆参与教学活动的前提,因此教师应该努力给学生创造宽松、民主的学习环境,尝试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在添新加趣的教学中,发现学生闪光点,激发学生思维,让学生真正想学文言文。常用的教学形式有:学生授课式、竞赛式、辩论式、表演式等。
以竞赛式为例:学生们都有争强好胜的心里,而且团队精神集体荣誉都特别强,所以在教学时我就根据所设问题的需要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在同一时间内看哪一小组完成问题的质量高。这样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还能增强同学间的协作精神。
再说说表演式。文言文课文短小精悍,语言凝练,给人留有丰富的想象空间。抓住这个特点,可以采取学生喜爱的形式加以表现,在加深学生对课文熟悉的同时还能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如教学《鸿门宴》时,在初读完课文后,我让学生想象文中主与主、主与臣、臣与臣等对话时的神态动作,以及当时各个人物的心理活动,然后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理解与想象即兴表演出来,这样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同时也极大地调动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喜爱。
三 变被动为主动,让学生自觉学。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一直以来,我们的文言文教学都采用以教师串讲为主的教学方法。诚然,串讲有其可取之处,但是,串讲的方法也同时使文言文的课堂失去了应有的魅力。串讲的方式讲解文言文,教师唾沫横飞地讲个不停,学生坐在下面能做的只有被动地接受,基本上属于填鸭式。文言文教学课堂变得索然无味,文言的美感也荡然无存,只剩下单调的文言知识。所以学生就会发出学古文难的慨叹,上课不认真听,不注重思考,长期下去就会产生厌学的情绪,长此以往就会形成恶性循环,不仅影响文言文课堂教学,甚至影响整个语文课堂的教学。
其实,文言文课堂也可以更有生机,除了上面我曾介绍到的教学形式外,我们还应该改变我们的教学理念,把课堂主体交给学生。经过了初中三年的学习,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文言知识,再加上对课文下的注释的阅读和理解,学生基本上对文言文就有了初步的理解。因此,教师所需要做的是在学生自主阅读的基础上解答学生的疑惑,点拨一些重要的文言字词、句式,甚至可以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帮助来解决自读过程中的疑问。像我上面提到的上课形式:学生授课式,就是让学生通过自主的学习,提高其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文言文的课堂自然不会再是一池死水。
例如:人教版《廉颇蔺相如列传》,这是一篇故事情节完整的历史故事,学生在小学和初中阶段都学过其中的相关内容,非常适合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完成,我就采用了了学生授课式。课前老师提出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去思考。然后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从小组的成员团结协作,共同完成对课文的理解。最后再由各小组派代表来讲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能完成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能完成对文言知识的学习。这样做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四 重阅读感悟,让学生坚持学。
文言文的语言文字之美,很多时候是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的。文言文中的抑扬顿挫、平仄压韵,是只有在诵读的过程中才可以体会到。同时,通过读文来品文,将阅读和审美结合起来,既能培养学生敏锐的文言语感,又能陶冶学生心灵,提高学生感受文言文美感的能力。
在读和品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有效性。第一是“读”。我们都在提倡“在课堂上让读书声嘹亮起来”,但更要注意的是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感受到美。最好是老师为学生范读,如在教学李白的《蜀道难》和《梦游天姥吟留别》时,我就利用我擅长的诵读法,给学生们以示范与引导。如果教师的朗读水平一般,也可以在网络上下载名人诵名文的视频,同样可以起到示范与引导的作用。对于文章的朗读细节的处理,老师可以给学生一定的指导,最好在教师诵读后给学生自我展示的时间,让他们也学着发挥一下,此时教师就应及时给予鼓励与点拨,然后在此基础上再让将领读、齐读、轮流读等方法皆用上。这样,长期的朗读带给学生的不仅仅是朗诵水平的提高,更重要的是语感的培养。第二是“品”。如果只是一味的诵读,而不对文字中蕴涵的音韵之美、情感之美有一定的品味感悟的话,那么,学生对所读对象可能还难以产生感觉。因此,我们在指导朗读时,引导学生去发现文章中压韵的字,发现句式的变化,甚至发现文字中作者的情感变化,这样,学生读出来的就是经过了自己的审美体验后的文字,而这“品”的过程也会让文言之美深入人心。
例如,在教授学习《诗经》两首中的《氓》时,我先给学生听录音,使他们感受了《诗经》文字的抑扬顿挫,押韵平仄,然后引导学生寻找文中每句的韵脚,细细体味,并感受女主人公从婚恋到婚变的痛苦悲伤,最后到彻底决绝的勇敢。当学生读到女主人公勇敢的起来反抗一段时,学生们不禁放开了音量,和她一起高唱坚强的赞歌。自然,在这样的良好氛围下,课堂也就不再枯燥无味了。
另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或教学结束时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可供课后欣赏的文言文语段,以便学生把玩品味,从而不断提高他们学习文言文的能力,同时把他们被调起的积极性变成持久的学习动力。
文言文的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板块,怎样提高文言文教学效率是每个高中语文老师都在思考的问题,在新课改的驱动下,希望我们的文言文课堂更加富有生机。
参考文献
1、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1——5
2、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1——5教学参考书
3、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4、《语文新课程标准》
5、《湖北招生考试》2013年1月号下旬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