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论文获得湖北省德育年会二等奖,发表在国家级刊物《素质教育》(2014年第10期)
重视隐性德育 升华人格魅力
——校园文化对德育工作的隐性作用
程臻
【摘要】
校园文化是陪伴学生的一种氛围,不论什么类型的校园文化都会对学生的成长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良好的校园文化升华人的人格魅力,不当的校园文化消磨人的斗志。相比较校园墙壁上的规章制度、校纪校规来说,校园文化是无形的,它的功能,不是直接可以触摸的到的,然而生活在校园之中的人时时、处处可以感受得到,这就是一种无声的教育方式,一种隐性德育。
【关键词】隐性德育;校园文化
【正文】
校园文化,能从正面引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它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途径,是素质教育思想的体现。抓好校园文化,既是对学校环境的改善,也是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
做过多年德育工作的一线老师们,经常有这样的感叹“现在的学生越来越不好教了”,老师们时常会因为学生的一个小错误而喋喋不休,大发雷霆,将“可气”的学生训斥来、责骂去,到头来可气的学生变成了“可恨”的学生。班主任们在繁重的教学压力下,偶尔也会发现这些“可恨”的学生只要不谈学习,在其他方面表现都好,有鉴于此,我们为什么不拓宽德育的途径,用新的方式方法去还原德育的本质呢?
一、隐性德育的内涵、特性以及实现途径
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早就说过,“把教育的意图隐蔽起来,是教育艺术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关于隐性德育的概念,有关学者普遍认为:隐性德育是教育者采取暗含的、间接的、内隐的方式所开展的德育活动,是正式教育计划之外的各种活动、各种文化宣传、各种规章制度、各种人际关系等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思想道德产生教育与影响的一种教育方式。其实,道德教育的经验也已告诉我们,让学生在无意中接受教育,效果会更好。隐性德育最大的优势就在于没有明显的教育痕迹,受教者容易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在日常的学校管理工作中,政教处的设置、校纪校规的约束、班级管理章程的制定、常规工作的检查考核、班会等各种形式的会议这些都构成了我们学校德育管理的显性因素,或者说是显性德育。它有组织、有计划,德育目的明确、德育形式直接,而其他能产生德育效果的教育方式,有暗含性,不同于以往的灌输式、命令式教育,即统属于隐性德育范畴。因此,相比起来,隐性德育更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
隐性德育作为一种非固定模式的教育方式,具有广泛性、易受性、潜隐性和主动性等特性。广泛性是从内容上看,有道德的,政治的,文化的,科普的,案例的,活动的等;易受性是指受教育者比较容易接受这种“温和”的方式,比较显性德育的“苦口婆心”式的说教要更显得人性化些;潜隐性,是指通过多种手段和方式向受教育者做潜移默化式的渗透影响,使的受教育者在视觉、听觉、嗅觉或者在活动中能自觉接受;主动性是受教育者在接触到隐性教育的同时能自己根据内容和个性的差异做出感悟,体现出了受教育者积极主动的精神。
一般来说,隐性的德育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人格感召,即通过教师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使他们在无言中改进自己的言行,形成非权力性的崇拜效应;二是行为暗示,即利用小孩易于受暗示的心理,开发学生的无意识系统的心理潜力,实现高效能的道德学习;三是情感沟通,即教师通过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形成情感共振场,用一缕温情使学生学会做人;四是环境熏陶,即创设富有教育价值的校园环境、班级环境,诱导和激发学生去追求真、善、美。
二、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隐性德育
从隐性德育的基本分析,我们或许会觉得这是一个比较大的范畴,我们的学生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例子呢?环境熏陶,无疑就是一种很好的隐性德育方式,通过无声的环境布置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去净化学生的心灵和思想。因此,我们有必要正确认识校园文化建设的隐性作用。
校园是每个孩子学习生活的地方,是他们成长的摇篮,也是实现他们理想,放飞梦想的地方!对于每一位学生来说,良好的校园环境给他们带来的是温馨、舒适的学习和生活状态。你可以想象一下,那种漫步林荫大道,与同学们一起端坐在草地上,仰望苍天,激扬文字那种豪迈之情;走进古香古色而又富有现代气息的图书馆内,那种宁谧、神圣的氛围让你融入到书海的世界里,享受那五千年的人文情怀;一方池塘,芬芳的花香,让我们感受那花园般的清新。对校园文化进行改造就是对校园的整体布局进行调整,以及对校园环境进行升华,让学子们有着更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环境孕育希望,理念放飞未来,教学楼走廊墙面文化是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一环。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讲:要把教育和知识变成空气一样,弥漫于宇宙。 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感觉,更能使学生思想得到升华。
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有位哲人也曾说过:“对学生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是他周围的环境”。学校的校容校貌,表现出一个学校整体精神的价值取向,是具有强大引导功能的教育资源。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校园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就在于创建一种氛围,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构筑健康的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因此,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发挥学校师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构筑全员共建的校园文化体系。要树立校园文化全员共建意识,上至学校领导、下至每个师生员工都要重视、参与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在高校实现培养目标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决定着它不是单靠学校内部某一部门努力就能收到应有效果,它与学校各方面工作都有关系。
校园文化建设它主要包括校园历史传统和被全体师生员工认同的共同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生活观念等意识形态,是一个学校本质、个性、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其实现方式有多种方式。
1.标语、口号类。目前不少学校都在大门口悬挂了本校的主要荣誉以及在LED电子显示屏上滚动展示本校的精神口号。一个文雅、古朴的校训口号能突显学校的办学历史和人文底蕴;一个朝气、动感的办学精神口号能彰显学校的教育理念。这些文字每天在学生的视线中反复出现,也必然能培养学生遵纪、爱校的品质。
2.硬件设施。21世纪是科技化的时代了,不少条件较好的学校在硬件设施上都投入了大手笔。比如体育场馆、艺术馆、科技馆的修建,教室电子白板的使用,钢琴等音乐教具,这些硬件设施的充实、完善必然提升了整个学校的办学档次和学生的素质修养。对于培养综合性人才的今天,一个学校的硬件设施质量和数量,在一定程度上来讲,给学生接受隐性德育创造了客观环境。
3.历史文化的熏陶。曾经在武昌区一所初中学校开会,课间在学校的操场徜徉,发现跑道的四周是一面历史长卷的浮雕,上面有武昌起义的部分画面,有辛亥革命的英烈,整个文化墙彰显了厚重的历史。在这样的校园成长起来的青少年们,不光知道这些革命英烈的丰功伟绩,更多的能增强一种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我们有不少学校都有很悠久的历史,出现过各个行业的楷模,用榜样的示范作用引领在校的学生引以为傲,势必会激励学生为校争光的激情。
4.主题教育活动的开展。在显性德育活动里我们有主题班会、家校互动等方式来告诉学生什么是感恩,什么是安全,什么是合乎规范的。这样的活动一次两次或许还是很不错的,可是持续不了多久,学生又会得意忘形。那么根据隐性德育的特性,我们可以用其他的一些方式,比如户外拓展训练、团队合作的游戏、生命安全的游戏、篝火晚会、野炊等等。离开教室,学生们感受自然,心情是放松的,用这些日常生活中难以参与的活动,在活动中,每个同学在嬉戏中能学到如何宽容,如何友爱,体会到什么样的集体才是让对手敬畏的,在每个学生的内心深处都会体会出人与人之间的友善,这才是德育的真谛。
5.老师们的示范。俗话说“学高为师,身正是范”,老师的一言一行其实就是对学生为人处世最好的影响。与其用几节班会课去告诉学生什么才是文明,什么才是礼仪,还不如我们老师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约束自己的行为规范,时时刻刻做好学生的示范作用。用自己的微笑去感化学生的心灵,用自己的自信去感召学生的热情。
我们需要的是阳光、健康、智慧,有担当,有魄力,有责任感的新青年。在班主任德育管理的范畴中,显性德育树立了好的规范和教育目的,我们将隐性德育作为补充,在德育工作做到细致,做到极致。在平时的管理过程中,用点心思去构建自己校园的文化建设,营造一种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校园文化,往往这种隐性的教育作用,对学生产生的影响会是深远的,正所谓“教学生三年,影响学生三十年”。希望在我们的德育工作中,能将显性德育和隐性德育作为两个抓手,双管齐下,齐抓共管,扬长避短,使两种德育方式相互作用,使我们的德育管理工作更上新的台阶,使我们的教育对象人格升华。
【参考文献】
1.周岳:《隐性德育浅谈》,《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
2.古人伏主编:《德育实效性研究与实践》,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1999年版
|